• 我的小破站
  • tedbet

I love Louie

看Louis C.K.导/编/演的"Louie"实在有种找到同类的感觉。一个颓的要死的bald middle-aged red-head late night stand-up comedian或真或幻的点滴故事。跨度6年多两部影集,充斥着荒诞、消极、自嘲、愤怒、无奈、混乱、孤独、不解的情绪与言语,却又有那么一丝的发人深省和笑中带泪,一如HBO和FX的一贯风格,一如这个社会。无力吐槽则混迹其中。。非破不立。。堕无所堕不如

此一事彼一时,因物而喜,因己而悲,原罪难消,福祉不造,功德无获,顺则得意忘形,逆则悲天悯人,看不清因果,参不透生死,逃不脱轮回。。空,开于初善,始于正念,生于安住,得于禅定,归于本觉。。-=体会无常|只求开示=-“西藏生死书”读之有感每当我们迷失方向或懒散的时候,观照死亡和无常往往可以震醒我们回到真理: 生者必死, 聚者必散,积者必竭, 立者必倒, 高者必堕。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「当下」,此时此地。 生命中的逆境,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,让我们更接近真理。困难与障碍,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了解和利用,常常可以

学佛之事多有懈怠。为公事繁忙为私事悲伤以至身体抱恙;也甚觉知识储备之不足,文言之文阅之惟懂五分一实在有愧。心中悲苦求解脱之愿殷切,然清心寡欲却从不曾得。盼入此法门,求取良方,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告弥勒菩萨言:菩萨发十种心。 一者、于诸众生,起于大慈,无损害心。 二者、于诸众生,起于大悲,无逼恼心。三者、于佛正法,不惜身命,乐守护心。 四者、于一切法,发生胜忍,无执着心。 五者、不贪利养,恭敬尊重,净意乐心。六者、求佛种智,于一切时,无忘失心。 七者、于诸众生,尊重恭敬,无下劣心。 八者、不着世论,于菩提分

读大师传,不禁潸然。经无量劫,遇一线缘,得生慧根,发无上愿,度诸多人,经半生命,得升西天。。人若红尘,三千烦恼丝,不可谓不勇敢;皈依三宝,一经一袈裟,不可谓不超脱。奔忙而不得其名,劳累而不得其利,求本逐末,是以经年,终老,归于尘土,烟消云散。。何为?何谓!选择之难。。。。学疏识浅,浩瀚经海,百丈清规,有缘初尝,慢慢习来。。

藏传密宗手印大全:密宗和显宗都有一些咒语需要结手印。•持咒时需至心诚意,最后不念时,手印从顶上散开一说:藏密的咒语持诵前要经过传喉或灌顶才不会犯到盗法的罪;二说:未经密宗传授,不可结手印。擅结者,有大罪。净土宗不结手印,拿个唸佛珠,这个就是手印;合掌也是手印。所以,我们结这个护身咒的印,印五个地方。假使研究密宗,世界上的文化很妙,后来传到西方,基督教划十字。密宗,“吽 ? ”,印额、左肩、右肩、心、喉五个地方,后来就划十字,这样划有什么作用呢?那就是密宗,这个奥密很大。人体有很多十字,这个宇宙里头也有很多

所谓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怎奈学识浅薄,不通梵文,不辩文言。所谓勤能补拙,熟能生巧,怎奈生来懒惰,无甚耐性,罪过,罪过。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佛法宗派非常之繁,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。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。但修净土宗者,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,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。依《药师经》说:“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,又能听见药师佛名,于其临命终时,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。”依此看来,药师虽是东方的佛,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,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。再者。

是日重阳,回首过往,诸多六根未静之事,但觉愧疚,终无法一一忏悔,憾之。唯有对万物抱敬畏之心,对万事存智悲之意,以赎往昔今朝之罪过。。律学要略: 弘一法师曰:学律近二十年,仅可谓为学律之预备,窥见了少许之门径;再预备数年,乃可着手研究,以后至少须研究二十年,乃可稍有成绩。三皈、五戒、八戒、沙弥沙弥尼戒、式叉摩那戒、比丘比丘尼戒、菩萨戒等,就普通说,菩萨戒为大乘,余皆小乘,但亦未必尽然,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。再就受戒方法论,如:三皈、五戒、沙弥沙弥尼戒,皆用三皈依受;至于比丘比丘尼戒、菩萨戒,则须依羯磨文受;

恋而不得,反引心痛,至此。往后只专于佛,则感情有去且回。佛法精深,穷尽一生而不可得,再无功夫儿女私情。源"缘"自弘一法师李叔同讲演集: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,人皆知推崇佛法。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,亦复不少。故学习佛法者,必先解释此种疑问。一、佛法非迷信 二、佛法非宗教 三、佛法非哲学 四、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五、佛法非厌世 六、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七、佛法非能灭种八、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九、佛法非是分利 十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佛法宗派大概: 原来佛法之目的,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。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

午时三更,行坐业余,皆愿研习佛法,发之我心,以为功德,冀期心灵平和,得享此生,并宏愿法轮常转,佛光普照,世人安宁,亲友常乐。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: "南无"者,梵语,即"归依"义。"菩萨"者,梵语,为"菩提萨埵(duo三声)"之省文。 (梵文是Bodhisattva)。"菩提"者觉,"萨埵"者众生。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,以悲下化众生,故称"菩提萨埵"。此以悲智二义解释。"观世音"者,为此菩萨之名。如《楞严经》云:由我观听十方圆明,故观音名遍十方界。约智言也。如《法华经》云:苦恼众生一心称名,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